快三和值公式怎么算的-他救过150万人,却在建国后含冤自尽,毛主席称:我们不能忘记他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快三和值公式怎么算的 > 新闻动态 > 他救过150万人,却在建国后含冤自尽,毛主席称:我们不能忘记他
他救过150万人,却在建国后含冤自尽,毛主席称:我们不能忘记他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0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长卷中,重庆合川的贫寒少年卢作孚以实业为舟,载着民族希望驶过惊涛骇浪,书写下比“敦刻尔克大撤退”更震撼的东方传奇。这位被毛泽东称为“不可遗忘之人”、蒋介石誉为“民族英雄”的航运巨子,用智慧与担当在长江上开辟出一条生命线,其人生轨迹至今仍在巴渝大地回响。

寒门子弟的革命启蒙与教育救国梦

1893年春,卢作孚诞生于重庆合川县城一个挑担卖米的布商家庭。六岁入私塾时,先生惊异于这个瘦弱孩童的数学天赋——他能心算三位数乘法,还能将《论语》篇章倒背如流。然而家道中落迫使他在12岁辍学,在米店当学徒。15岁那年,他怀揣省吃俭用攒下的铜板,徒步百余里赴成都报考新式学堂,从此踏上改变命运的征程。

在成都,卢作孚白天在教会学校旁听,夜晚在油灯下研读《革命军》《天演论》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,18岁的他剪掉辫子加入同盟会,在重庆街头散发《民立报》时被清廷巡捕追捕。这段革命经历虽以失败告终,却铸就了他“实业救国”的坚定信念——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革命需枪炮,救国需实业。”

展开剩余71%

从教书先生到航运霸主:民生公司的崛起之路

1926年夏,33岁的卢作孚在重庆临江门江边的茶馆里,与13位合伙人围坐八仙桌,用东拼西凑的8000元银元创立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。首艘轮船“民生”号载着20吨川盐鸣笛起航时,谁也想不到这个穿布鞋的教书先生会成为长江航运的王者。

当时的川江航道被英商太古、日商日清垄断,轮船常遭盗匪劫掠。卢作孚创新“军运民运结合”模式,聘请川军退役军官组建护航队,又购置快艇专司巡逻。他更以“人弃我取”的智慧,将英国轮船不愿停靠的涪陵、万县等支线港口开辟为黄金航道。到1935年,民生公司已拥有46艘轮船,航线贯通长江上下,彻底打破外国航运势力的垄断。

在企业管理上,卢作孚首创“职工股份制”,让普通船员也能持有公司股份。他规定“不宴客、不迎送、不用私人”,甚至将办公室设在轮船底层货舱。这种“与员工同甘共苦”的作风,使民生公司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,已积累起百万余元的公益基金,用于修建医院、学校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民生”企业。

宜昌大撤退:40天创造抗战奇迹

1938年10月,武汉失守,40万难民与10万吨军工物资滞留宜昌。这座三峡门户小城瞬间成为“中国的敦刻尔克”。时任交通部次长的卢作孚临危受命,在江边临时指挥部挂起作战地图,用红蓝铅笔标注出“三段运输法”:将川江航道分为三段,每段用不同吨位的轮船接力运输,白天航行大船,夜晚行驶小船,24小时不停歇。

最艰难的航段要数三峡中的崆岭峡。此处暗礁密布,水流湍急,卢作孚亲自登上“民生”号领航,命令船员用竹篙探测水深,用油布包裹重要物资。在运力不足时,他甚至征用木船、木筏,组织纤夫拉纤。据档案记载,当时每天有超过500艘各类船只穿梭在峡江之间,运输量从每日千吨激增至万吨。

这场被后世称为“东方敦刻尔克”的大撤退,最终在40天内转移全部人员,两个月抢运完毕全部战略物资。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在《西行漫记》中写道:“卢作孚的轮船不仅运走了中国的工业命脉,更运走了民族的希望。”

实业家的悲剧与永恒的精神遗产

抗战胜利后,卢作孚将航线拓展至东南亚,甚至远赴加拿大购置新船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率先响应公私合营号召,将价值5000万美元的18艘轮船调回祖国。然而在1952年“三反五反”运动中,这位从未有过存款的实业家因“投机倒把”的不实指控含冤自尽。临终前,他留给妻子的遗言是:“将借用的家具归还公司。”

毛主席闻讯后久久沉默,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叹道:“如果卢作孚先生还在,他所要担负的责任总比民生公司要大得多啊!”1980年,四川省委统战部为卢作孚平反,肯定其“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”。如今,民生公司的轮船仍在长江上航行,船头镌刻的“民生”二字,在晨雾中闪烁着穿越百年的光芒。

站在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下,望着嘉陵江奔涌的江水,人们仿佛还能看见那个穿布鞋的少年,在江风中眺望远方。他的一生,是实业救国的奋斗史,是民族危难时的担当史,更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启示录——真正的企业家,不仅要有逐利的智慧,更要有济世的情怀。

当我们在宜昌港看到“民生”号轮船鸣笛起航时,当我们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看到卢作孚手书的“服务社会、便利人群、开发产业”遗训时,当我们在长江上听到船工们传唱“卢作孚,好掌舵”的号子时,这位航运巨子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的血液,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。正如他在抗战最艰难时刻所说:“我们这一代人,就是要用实业作舟,载着民族渡过苦难的海洋。”这,正是对卢作孚最好的纪念,也是对所有为民族复兴奋斗者的永恒礼赞。

发布于:甘肃省